首页 > 军史小说 > 全知全能者 > 第82章 圣贤之路

第82章 圣贤之路(2/2)

目录
好书推荐:

全知全能者第82章 圣贤之路: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苏老泉早年不成器但苏轼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其实这从“苏轼”及其弟弟“苏辙”两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一般人还真起不出这样的名字。

苏轼的才华与志趣在其年轻时的两首诗里便有所展露:

第一首是《夜泊牛口》是苏轼两兄弟随其父亲由蜀入京途经三峡牛口时所作其中后半段是这样的:“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深山之中无功无名人家也活得很开心。像我辈这样汲汲于人间富贵到底划不划得来呢?

写这首诗时苏轼二十二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刚中进士不久。

第二首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这一首比前一首要有名而且有名得多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啊就像鸟来到雪地上一样。

当鸟走了雪地上纵然留下了一些指爪的印痕(功名)对那只鸟本身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曾经路途中我们寄宿一个僧寺而时隔几年再次经过那位老僧已经死了当时我们题在寺壁上的诗句也早已经脱落无从寻觅了。那一年路上的崎岖你还记得吗?路很长人很困便连驴子也都疲惫嘶鸣。

写这首诗时苏轼二十四岁。

风华正茂宏图待展。

尔后便是苏轼一生的为官经历又或者说“江湖岁月”了。

踏入官场其时的大宋官场已经不太平静不久之后便是由宰相王安石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这场变法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宋的兴衰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华夏历史的走向。

这场变法也贯穿了苏轼的一生决定了他一生的沉浮。

最初苏轼以其自身所见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是“以利民之口号行害民之事实”上书反对。

毛头小子反对当朝宰相而且是正大权在握又得到皇帝力挺的宰相会有什么结果?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结果便是苏轼由京官调任地方官虽然从级别上来说大概是平调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出来容易再想回去恐怕就像是经由蜀道回家一样难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之后便是苏轼在各个地方任地方官的日子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大抵是在江浙一带转圈其实小日子应该还是过得蛮不错的毕竟大宋优待士子官员是出了名的。而且苏轼的职位并不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委sj级别。人家毕竟是根正苗红的“天子门生”啊!

下一步稍一得力很可能就是省长以至于省委sj什么的了。

但这些时候苏轼还只是苏轼他还不叫苏东坡。苏东坡是旷世奇材苏轼却只是华夏古代无数文人士子官员中的其中之一而已而且是寻常之一。——什么你有才气?

有才气的人多了!

你往前面看看看不到头往后面看看看不到头。把你挑出来你叫苏轼把你放进去你也只是那个圈子中的某某某和很多个某某某一起组成“华夏古代官员群像”。

但是孟子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天”在上面微笑默默无语地对苏轼道:“小伙子我看你行我想给你加加担子。”

于是苏轼的命运便变得奇妙起来。

厄运降临幸运随之。

命运的双生子从这个时候开始与他形影相伴。

四十三岁这一年苏轼在zj湖州任市委sj他已经任好几个地方的市委sj了而且政绩政声都相当不错同时么身为文人的那一方面名气也是在天下间渐起毕竟早年间文坛盟主欧阳修曾经说过一句话:“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我须让让位让这人出头。)

此人指的是谁?

就是苏轼。

下一步苏轼的去向很值得考虑。

朝中此时非改革新党一派正值青黄不接欧阳修修亭子去了司马光砸缸……不码字去了其他等等有名无名的也都到各地划水去了。苏轼再调很可能调回中央。

而以他的出身、资历、政绩、名声这一回来不多久大概就能接过非改的棒子然后高举反改大旗。

对于新党来说这能忍?

绝逼不能忍啊!

我们已经干掉了那么多人而且代价也不小绝不是为了扫清位置好让你站出来凝聚人气登高一呼然后同样喊一声“干t丫的!”而把我们都扫进垃圾堆里去的。

这可能么?

再者老皇帝似乎也说过这是未来的宰相人才我给下面留着。宰相?算算年岁也差不多了呀暂时宰相肯定是干不了但进入小内阁任个副宰相……

于是“智者见于未萌”一场针对苏书记而去的阴谋大网就此展开了……

不久之后苏轼以讽刺朝政、毁谤君相的罪名被系入狱这便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乌台诗案”。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弟弟苏辙的一句话道出个中关键。什么名?不是文名更不是写诗的诗名而是“宰相之才朝野之望。”

结果便是苏轼就这般倒在登阁前的那一步上。

这之后经历九死一生、险死还生吃了一段时间的窝窝头饭后前苏书记终于得见天日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其实不是官。

就好像大宋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南唐把南唐后主李煜封为“违命侯”一样侯爷是假“违命”是真此际对于苏轼来说副使是假团练不拉练是真。

用后世的话来说劳动改造是也。

既然是劳动改造薪水肯定是没有的既然是劳动改造住房肯定也是没有的。

自力更生嘛!

都给你提供了食住无忧了还谈什么劳动还谈什么改造?

所以苏轼一家大小十余口来到黄州面对的便是这么一种情况。无食无住无钱无任何收入来源。——其中困窘不必详述因为那太令人心酸。

更何况此前的苏轼不是一般人而是苏书记啊!是名动天下的苏大人啊!

这前后的境况之差何异于天壤之别!

后由苏轼老友马梦得出面为苏轼求得州府东门外过去军队的故营地数十亩自行开垦。注意是东门外!不是西门外不是南门外也不是北门外!

为什么特意强调这一点?

因为一个旷古绝今的名号就将在这里诞生。

就在躬耕期间苏轼写了一首组诗命名为《东坡八首》东坡东门外的坡地。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对曾经的苏书记来说劳动是很辛苦的。

更何况这不是普通的荒地而是军队驻扎过的营地板实的地遍是瓦砾以及荆棘一天干到晚也看不到有什么成果但是没办法“天穷无所逃”。

有块地给你已经很不错了你还能奢望什么呢?

然而骨子里苏书记是一个很骄傲的人骄傲使他乐观也强迫他乐观让他不能容忍被外界的困境所打倒。“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贱人会笑。”

后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苏轼不知道这话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这话用自己的骨头在支撑着这话。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这荒地虽差但还是可以有适当安排的。

低洼的地方可以种稻种麦高坡之上则可以种些枣树栗子树。江南有老乡已经答应送我点桑苗了我还想栽点竹子但就怕竹根在地下四处乱长。

此处还要找个较好的地方起个房子。

小僮烧荒草发现这地上居然还有一口老井。

哈哈老天待我真是不薄饱腹暂时还不敢说但已经渴不着了也不用辛苦地去远处挑水了。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岁旱泉亦竭枯萍粘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这里远处原有喷泉形成的小溪潺潺流过但是一路肥了各种野草小溪最终汇成一个小鱼塘。此际岁逢大旱泉枯了鱼塘也干裂了。

老天又来垂青我了知道我在开荒所以特地下了一场雨。

然后我发现了什么?

嫩绿的小芹菜呀!

只是可惜此时只有寸把来长它多久才能长大?

把小斑鸠肉切丝蛋清拌勾加上小芹菜段配上相应的调料再加点茱萸什么的辣子集鲜、香、脆、嫩、辣、爽于一体哇什么时候才能吃上这道源自故乡的美味呢?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终于吃上自己亲手种出来的东西!

真正的诗人不是写诗而是把生活化成诗。于是在诗兴大发的时候把生活抖散开来就可以了那就是诗。

一二三四还有五六七八。

东坡八首。

朝朝夕夕从开垦的东坡上走过曾经的苏轼就这般渐渐地、一步一步地走成了苏东坡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垦着荒地荒地开垦着他把一种健壮的、充沛的生命力量一点点地聚集着灌注到他的身体里灌注到他的精神上灌注到他的灵魂之中。

于是就有了其间一系列的作品。

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也有了许广陵当年看过一看而即不忘的那两首: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两首词的词牌是一样的叫做《定风波》。

风波既定自此之后天上地下也再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使他狼狈。他的骨头可以被打断他的灵魂却将一直屹立在天地之间。他的精神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切入了名为“伟大者”的行列被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所仰望所欣赏。

……

==

感谢老情剩、夜梦冰两位盟主的推荐票支持。

其实我是打算写八个人的但是时间实在不够也不想把这一章断开弄成一二三四什么的也因此就这样吧。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以龙族身份在异界闯荡 奇玄录 御兽宝可梦 我带宗门当大佬 怂瓜修仙传 锦翼古札 两世永生 我能接收兵器记忆 诸天:武林神话从辟邪开始 人在洪荒:开局加入诸天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