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财源(1/2)
宋风第一百二十四章 财源: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现在的楚州商团发展极为迅速在王静辉“来料加工”的思想下尽管楚州还没有足够的棉花和油菜籽但通过从外地大量购进后加工成油料和布匹再通过便利的陆路和运河交通输送到大宋各地。每天来往于楚州的全国客商不计其数也带动了楚州其他产业的繁荣。
楚州现在的繁荣并没有迷惑王静辉的双眼他知道宋朝这一历史时期是处在自然灾害高发阶段粮食便是天大的事情。回到楚州后王静辉赶上的时间正好是农田春播去年试种的双季稻在这个时候便开始在楚州全力推广了自去年晚稻收上来后他便把那些双季稻种植“专家”们派遣到楚州各地去宣传双季稻种植技术各地的县官等主管地方官吏务必要全力配合。
好在王静辉的“双季稻”是使用的稻种不是新培育的新品只是在播种时间和第二季稻种选择搭配上有所不同而已耕种方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只要一宣传便可以耕种了。当然也有些农户对此很怀疑但王静辉也没有强制推广只是让这些“专家”带上他们的成果去展示并且在税收上加以优惠虽然这样效果比较有限但经过统计后楚州耕地面积还是有近一半的农户都决定种双季稻。
随着新式纺织机械的应用商户对棉花的需求也是大量增长去年因为没有赶上棉花种植纺织商户所使用的棉花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进口”地。棉花地价格也有很大的涨幅。今年受到本地纺织工业再次扩容地刺激。原本并不种植棉花的楚州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棉田并且还刺激了淮南东路很多地方的农户都开始种植棉花。
棉花地广泛种植固然让王静辉很高兴。但他的心中确实感到非常惋惜:种植棉花的利润固然是很高在这个时候粮食远远要比棉花更重要!所以他将楚州商会和各县的官员在棉花种植前都给召集起来在楚州城开一次棉花种植会议。会议的议题很简单:种植棉花的同时必须保障粮食的生产!有些官员对此很不理解:他们都看过双季稻对于他们来说。双季稻的产量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空缺而现在看起来棉花更具有经济价值照此发展下去将不会比茶叶差到哪里去。
双季稻在楚州推广种植面积是不小但这中间也有太大的变数:在试验田中能够实现的产量在推广后未必就能够达到。他现在需要地是粮食楚州是鱼米之乡如果其他地方发生灾情朝廷要调运粮食楚州必然会分担很大的一部分到时候拿不出粮食。那些御史铁定会找自己的麻烦这对刚处于新生状态的楚州商会也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所以钱可以少赚但粮食产量万万不能降低!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问题上通判薛向之的保守使他坚定的站在了王静辉一边:虽然对顶头上司大搞经济建设地策略有些不理解但楚州财政大大的宽松是不容置疑的以往因为手紧而做不了的事情也可以放手去做了不过王静辉事先和他沟通的时候也说明了粮食生产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仕途地问题。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王静辉他现在只是期盼能够维持楚州现状就可以了这样的政绩足够让他仕途升迁坦荡了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在楚州两位最高官员的强力主张下这次会议的结果丝毫没有悬念。虽然楚州商会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王静辉相信只要他在。商会力量发展那是肯定的事情如果自己受到了打击那商会不过是头任人宰割的猪猡而已。
为了搞好平衡每个县都根据自身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棉花种植配额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双方都达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楚州的问题解决了但其他地方从反馈上来的消息看也准备大量种植棉花这可就不是王静辉所能够控制的了所以他根据这次会议的结果写了一道加急奏章上报汴都希望统治阶层能够认识到这一重要情况并且按照他的心愿来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这样的奏章王静辉不担心不通过毕竟在那些道学先生的眼中粮食和棉花哪个更重要这是显而易见的就算赵曙和韩琦再贪财也受不了他们的围攻很快老丈人的特别手谕便下发到大宋所有的地方官手中限制棉田数量保证粮食种植面积。
看到老丈人给自己的来信王静辉心中颇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些读书人还有这样的用处!不过这次总算达到了一个好的结果要是再晚上几天等棉花播种后手谕才下来那可就什么都晚了。
到了三月中旬主管兴国银行的李管事来到知州府拜访王静辉府内侍从都知道他是驸马的座上宾和他私交非浅所以不敢怠慢在安排好李管事后便去通报王静辉有客来访。这次李管事来这里是汇报兴国银行的运作状况的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讨论银行的现状。
自从王静辉知道自己出任楚州军州事而且楚州是临海的行政单位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忘记想要发财就必须发展海外贸易这一金科玉律不过发展海外贸易是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当时的楚州虽然也是大宋比较富庶的地区但整修水利工程都很难拿出钱来就更不要提什么海外贸易了况且楚州的海运水平远不如泉州、杭州这些地方造船业也不发达所以只能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零敲碎打做准备工作了。
自从二月中旬王静辉从汴都开封回来得到了大宋统治高层对在楚州发展海运的肯定答复后。他便开始着手加快速度办理此事。在王静辉的设想中。发展海运事业主要还是以商人团体为主国家力量为辅。商人是追求利润和财富地。海外贸易大有可为所获利润自然不在话下这绝对会吸引一批又一批地商人前赴后继他们自然是主力。
“国家?!”王静辉的心中不止是一次冒出想要借助帝国地力量来开拓海外市场。但大宋糟糕的财政会让统治高层望而却步而且现在的国家还被“道德圣人”所把持发展海外贸易的本质就是一个“钱”字想要向他们来推销这个策略无疑是指望着猪能上树那般可笑。
“还是等待帝国思想转变之后再说吧现在地工作便是做出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圣人’我管不了但海外贸易的利润会使老丈人和韩琦屈服的!”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
李管事刚刚从杭州和泉州赶回来这一次他是去购买船只和招募水手的。不过他给王静辉带来的是一些坏消息:“改之这次我有负你的重托事先没有估量好一艘能够远洋航海的船只居然那么贵兴国银行现在地财力大多数都投资在楚州的各行各业上还有整个淮南东路的青苗钱上能够腾出的资金不过才四十万贯只能够购买你所需要的船只十八艘距离你需要的四十艘连一半还没有到!”李管事叹了口气说道。
李管事和王静辉都是旱鸭子。根本对海运这一行是一窃不通以为怀揣四十万贯巨资便可以买到足够数量的远航货船结构碰了一个大钉子。
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航海货船的价格居然这么贵让他都有些心疼了:这还是二手航海货船!他要想在任上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但造船周期过长根本就不能够给他足够地时间去发展。所以唯有买现成的货船才可以救急没想到连二手船都这么贵看来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了随着他大量收购货船二手船的价格必然狂涨以后再拨出四十万恐怕只能够买十五六条船了!
资金王静辉是不在乎的除了兴国银行的资金外他自己名下的产业比印钞机都好使家产数百万贯地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钱但问题是自己可不能够做的这么明显了毕竟船队打的是“大宋皇家海运”的旗号要是自己再往里面注资恐怕这个旗号就要改姓“王”了御史台的谏官们绝对不会放过自己这可是王静辉极力规避的隐性风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