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易储风波(2/2)
我代则天十八载6、易储风波: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治儿……他仁弱过头,朕怕他难稳江山社稷啊。”
“陛下此言差矣。如今社稷已稳,天下安定,早已非用兵打仗之时,即使让魏王或吴王登位,想必也定无用武之地,大唐江山需要的,正是晋王这样仁爱慈善的皇帝啊!”
“唔……”其实理由已经很充分了,可太宗还是没有点头。
“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说!魏王如今设计逼害兄长,意在谋取皇位。如若陛下立他为太子,岂不是告诉李唐子孙,皇位是可以谋划而来的么!”不怕死的褚遂良说道。
之所以说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的话背后有一个典故。当年太宗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的,怎么说也不是“正道”。如果如今又让李泰当太子,等于告诉子孙:继承法可以不管了,你们杀吧拼吧,赢了就有皇位。在中国古代这样讲究继承顺序的国度,这样的事情是不堪设想的。
也正是褚遂良的这一番话,让太宗下定决心,让立储一事拍板。
贞观十七年,皇九子李治被册封为皇太子。
这似是天上带下来的太子之位,让李治捡到了,可是武则天听完我所说的细节以后,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李治是个“豆沙包”,把“无为而无不为”运用到了极致。
她又给我用“列举分析法”分析了一下。首先,在大臣心目中,当太子有如下要求:一,能够代表那些元老重臣所在的利益集团;二,是嫡子;三,不嗜杀;四,好控制。
李治本就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能够维护他们那帮老臣的利益集团;而李治为了得到大臣的支持,一直以来以懦弱仁爱一面示人,让他们认为他好控制,拥立他坐上皇位。
而在皇上心目中,当太子有如下要求:一,是嫡子;二,贤能;三,仁爱,能够保证其他兄弟性命无忧。
李治为了表现懦弱,就不能表现出贤能,但贤能这个条件,已经有长孙无忌帮他解决了。至于仁爱,就是他一直的表现,无论是落水救侄,还是维护李泰,都向太宗表明了他登基以后能保全兄弟性命。
我又不禁想起了那日塘边所见。如果按武则天的分析,李治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话,那他就城府极深了。借李承乾之口说出当日之事,一方面向太宗表明了自己会保护兄弟,另一方面又让太宗知道了实情。
而他的仁弱,就是装出来的。他自己深入分析了今后大唐王朝需要怎么的皇帝,分析了哪些人能把他扶上皇位,就照着那些人的意思走。
结果,表面最“无用”的他,顿时就成了最适合当太子的人。
看完武则天的分析,我摊在床上,顿时感到无力。
那只是她的一家之见而已,我不想相信,毕竟李治今年才十五岁,怎会有如此重的心机呢?
但武则天却笑我,笑我太小看了这皇宫里面的事。我心有不服,心想你刚一进宫就被我弄到现代去了,在宫里呆了五年的人是我,不是你。
在床上辗转反侧,无论如何也不能入眠,翻来覆去,想的都是李治,那个我并不知道长什么样的李治。
坐起身,满脑都是李治。
忠、慈、仁、孝,忠无需多谈,天下是他的。慈?最起码他表现出来是这样的。仁?我们怀疑。孝,看似绝对不可质疑,但我们都知道,他可是不顾伦理纲常,硬是立了父亲的才人为自己的皇后。
我还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太宗问李治对《孝经》的理解,李治对答如流,讨得太宗十分开心。但一个饱读《孝经》的人,却做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一个这么慈孝的人,却偷了父亲的女人。
既然“孝”能装,还有什么不能装?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武则天那么肯定地说他是“豆沙包”,是不是因为看到了些什么历史?
我不敢问,也不想问。我一直当他是个“糯米团子”,觉得他好欺负,所以心中没有多少惧怕。但如果他是“豆沙包”的话,那我将来的日子,就要更提心吊胆了。
他会喜欢武则天,不代表就会喜欢我;他不会加害于武则天,不代表就不会加害于我。
因为虽然被人叫“武才人”叫了五年,但我还是很清楚,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