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三个闺女的娘(完)(2/2)
(快穿)炮灰的人生752、三个闺女的娘(完):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赵氏认为自己是次子,出这么多足够了。可张氏觉得自己如今带着女儿过活,压根算不得长子,哪儿需要她出这么多?
所以,分家可以,这债赵氏得多还一些。
余成武也挺怨大房,供养儿子读书多年,却因为余光宗胡来而失了县试资格,他觉得委屈得很。两个儿子长的现在只会读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以后还不知道怎么办呢,如何还肯帮大房还债?
再说,他不认为妻子会对母亲下毒手,没追究张氏杀人就算了,竟然还妄想让他们帮还债,凭什么?
还有家中的地,大房如今就张氏带着女儿过活,要赵氏来看,这家中的地和房子都应该是她儿子的。
而张氏又认为是长房,别说占大半,至少一半是要的吧?
恰在此时,债主上门,要他们还债!
办丧事花了那么多,丧仪约等于没有。余家哪儿还能变得出银子来?
债主愿意借钱,自然是认为余家还得出。
如今余家最值钱的,就是那几亩地了。
办丧事的时候,有林村长盯着,但凡他们打一个磕巴,村长就要报官。所以,借钱的时候他们只想着利息高就高点,快点把此事了了。
谁知事刚了,债主就上门了,敢放利钱的人自然是有些独特的收债法子的。
不过两天,余耀祖的胳膊就被打折了,二房两人受不了了,直接找上楚云梨,想要跟她借钱。
楚云梨就俩字,“不干!”
赵氏一咬牙,道,“弟妹,你要不要过继个孩子到三房?”
楚云梨:“……”你在做梦!
赵氏飞快道,“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还是得有儿子养老送终才好,继宝还小,要是你愿意……”
“我不愿意!”楚云梨直接打断她,“就你生的那种混账,自己收着吧!”
熬了几天,余家熬不住了,地全都卖掉了,还了这些日子欠的债,又给余继祖治了胳膊,基本就花完了。
庄户人家没了地,就没了根。他们又不会做生意,只能坐吃山空,不过小半年,余家能当的都当了,又借不到银子,平时出去做些短工,每日吃糠咽菜,勉强度日。
大概是逼得太狠,三月的赶集日里,众人都在议论柳村中遭贼的事,说是好多人家中养的鸡都不见了。有人怀疑是余耀祖兄弟二人。
张氏和赵氏还有余成武他们打短工养活自己之余,还得养活家里的三个“孩子”,这俩兄弟自小被宠着长大,从不用干活,还吃着家里最好的东西。如今受不了苦日子朝别人家东西下手,楚云梨一点都不意外。
可她没想到,这兄弟二人胆子大到偷余成富的猪,还真让他们得手了,大半夜的赶了两头猪到镇上的屠户家中换了银子。
翌日一大早,得知了消息的楚云梨直接就去镇长家中告状。
偷鸡摸狗这种事可大可小,镇长盘算了下,打算让他们私底下和解。所以,带了楚云梨到余家去。
镇长去村里这事还是挺稀奇的,楚云梨也没有帮兄弟二人遮掩的意思,柳村中许多人都赶到余家,纷纷表示自家也被偷了。
加起来足有十来家。
这事儿就比较严重了。若这一次和解了以后兄弟二人再犯,于柏树镇乡风不利。
要是弄得以后众人提起柏树镇,第一反应就是有小偷………这可不妙,镇长沉吟了下,道,“你们是想和解呢?还是想告官?”
赵氏直接跪在了楚云梨面前,“弟妹,以前是我对不起你,我求你……求你……”
求她没用。
村里这些被偷的人家都不富裕,余家如今穷成那样,也还不上他们的损失,就算还上了,以后兄弟二人再偷,他们是追究呢,还是不追究?
追究吧,就是鸡和鸡蛋之类的,不算多值钱的东西压根犯不上,镇长大概也没空天天为了这点儿东西给他们断这些是非。不追究吧,谁家的鸡不是辛苦养的呢,还想给自家孩子打牙祭呢。进了别人的肚子,如何能甘心?
众人一致决定,报官。
拉走兄弟二人时,赵氏哭得撕心裂肺,余成武抱着头蹲在一旁,颓废不已。
兄弟二人只是偷鸡摸狗,罪名不大,判了监五年。
赵氏和余成武一咬牙,直接跟去了县城,这之后,余家沉寂了下去。
楚云梨一辈子都未再见过二房一家人。
两年后,余烟烟嫁去了陈家,一开始还挨打,后来不知怎的陈老三腿断了,之后就打不了她了,可也拿不回银子,日子虽然艰难,但也勉强能过。只是,她再没有回过余家,张氏上门时,她也不让母亲进门。
张氏不到四十就郁郁而终,死前边上一个人都没有。
余粮十七岁时,杨央欢欢喜喜地上门把人迎了去。同年,带娣和对面点心铺子的长子定了亲事,两年后才成亲,也过得不错。而来娣最小,一直陪着楚云梨,到最后甚至招赘上门,打算将酱肉铺子一直开下去。
余成富活到了六十多,在当下算是长寿的,临走之前,他已经虚弱无比,三个女儿都带着男人和孩子到了近前,各个衣衫鲜亮,肌肤白皙,养得极好。
他还躺在当初的那厢房中,红漆箱子上漆掉了大半,屋中陈旧,很难让人相信这是镇上酱肉铺子的东家所住,他看了一圈屋中众人,眼神最后落在床前的楚云梨身上,渐渐地恍惚起来,眼神深远,似乎在透过她看别人,动了动唇,“谢谢。”
楚云梨实话实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办完了丧事,余粮扶着楚云梨回家,笑道,“爹走之前,好像在跟您说谢谢呢!”
她握着近来身子越来越虚弱的母亲的手,眼睛酸涩,心里满是不舍,“娘,其实我也想说,我和妹妹们能有今日,都是您的功劳。我们都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