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辽王真是乌鸦嘴(2/2)
去大明扶贫第144章 辽王真是乌鸦嘴: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因为辽王公然抗旨的缘故,在辽东出兵配合大将军蓝玉北伐前后,老朱和户部竟然出奇的一致,没有给辽王划拨一粒军粮。
辽王没有细想其中原因,也没有时间去细想。
根据历史的经验,各种自然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如久旱必蝗,大旱必震等等。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他只好把郭庸、郭鉴兄弟强行抓了公差,让他们关门停了生意,到山东大量采购鸡鸭,分送懿州、黑山等重点区域,防止蝗虫泛滥成灾。
为确保辽东有充足的粮食应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更为严重的天灾,辽王亲自到长春督战抗旱工作。
朱植可是在长春方向投放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他对这一带的情况最放心不下,同时也抱有最大的希望。
面对持续干旱,他这时候宁愿放弃广宁,也要力保长春。只有保住长春的收成,才能力争留住八成以上的移民,稳住归附不久的蒙古和女真各部。
这就是年初,他为什么批评张信没有战略眼光的原因。
六月底,朱植到辽阳巡视,安排设置了一系列粥棚之后,直接到了长春一趟。
原来在四月初的时候,黄湜到达长春地区,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前前后后总共接收大约一万二千户前来屯垦的移民。
黄湜见屯垦力量有限,当时只是暂时只规划了三个屯垦区:黄龙府的长春左屯卫,长春以南伊通河畔的长春后屯卫,以及长春军营周边地区,长春以北的前屯卫和以东的右屯卫,就暂时搁置起来。
规划好屯垦区域,黄湜就集中力量干起大事来,开始分解任务。移民们负责种植二十万亩水稻,三十万亩大豆,平均每户要种植近二十水稻,二十到三十亩的大豆。
驻防长春的董兴负责带领士兵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开沟挖渠,兴修水利。
由于去年辽王已经让董兴他们提前做了不少准备,李喜旺很快就带领十个种稻高手指导移民们先利用简易大棚,迅速育了八千亩秧苗。
一个月后,等秧苗长齐,二十万亩稻田也整理出来了,刚好可以移栽秧苗。
又十天后,等二十万亩水稻栽种完,移民们开始放慢节奏,种上三十万亩大豆。
等大豆种完后,一些有力气的散户又自发开垦荒地,种上两三个月就能见收成的梁粟之类的小米。
就连李喜旺也不得不佩服中国农民的勤劳。
与此同时,沈庄沈三公子也带着一批工匠和工程队来到了长春堡。
他们先按辽王的要求,在长春周围的交通要道和险要位置建立一系列小型棱形戍堡,组成一个松散的防御型堡垒圈。
在这个堡垒圈子之内,董兴就亲自带领士兵们伐木建造军营和移民们的临时安置房。
平安后来回到长春以后,也让黄龙府和伊通两地照此模式开展建设。
六月份,随着各卫兵力陆续调整到位,平安也是亲自带领士兵们建设军营、民房。
辽王让平安从哈拉章那里借五百人建马厩。平安却找哈拉章借了两千人,建完马厩后,又在长春、黄龙府和伊通三地的堡垒圈之外,开挖护城河。
这样既可作为防御工事,又可引水灌溉水稻,顺便也防止新归附的海西女真部落和新投降的蒙古部落时刻惦记着造反。
负责屯田的黄湜、负责防务的平安以及穿越而来的包工头沈庄等人就这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密切配合,悉心筹划,有条不紊地同时进行着挖渠、筑堡、建房和屯田四大任务。
谁也没想到,三人的努力居然让长春第一年屯田就成为大辽东的头号大黑马。
来到长春后,辽王心中埋藏了十几天的郁闷和担心终于一扫而空。
看着周围的水稻和大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他竟然像孩子般地抱着平安跳了起来:“平安!你真是我的亲哥哥!辽东明年不会饿肚子了!”
从此,朱植见了平安,就喊平安哥,以致于老朱听说此事后,专门把平安召到应天进行一番考察,发现这平安确实为人谨慎本份,也就收为义子。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