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九序心法》(上)(1/2)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第一百八十章 《九序心法》(上):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x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负骨游方第一百八十章《九序心法》第181章《九序心法》
一念至此游方说动就动趁着此刻感悟深厚、神完气足立刻便开始了《悟真篇》与《九序心法》的印证。
下一秒他又再度闭上了双眼神念开始游动过往印刻在脑海中的《九序心法》自主浮现开始回想温故。
所谓《九序心法》同样也是一种道门之内的内丹心法只不过是独属于三一门的并未在外界流传。
而其修行方式通俗而言便是由序一至序九逐步修行达成最终只不过与普遍的道门修行法不同是逆向修行。
一般而言的内丹术是以“精”、“炁”、“神”三者修行从精到炁从炁到神后再合道。
而这也就是常说的百日筑基、炼谷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的几个阶段也是道门之人修行所必经的道路。
但以《九序心法》为根修行“逆生三重”的三一门人则有所不同其修行是逆着来的传统的内丹术都是“从有到无”三一门则是从无到有从虚到神、由神到炁、最后从炁到精……
如此便可看出《九序心法》和传统内丹术相同的地方、是都为循序渐进向前修行只不过其步骤从原本的五个变为了三个。
三一门一直以来都认为人的性命是从宇宙太虚来的后面划分为“精”、“炁”、“神”三重以从虚到神开始衍化。
当然了这里所谓的“逆生”是在概念与己身修行上、也就是“性”与“命”上的转变而并非是实打实从“虚”开始“炼炁”那样是炼无可炼。
从“炼炁”方面而言三一门人也还是遵循的常理依然还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如此才能够将自身之炁凝练完全。
只不过这其中也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九序心法》中是没有“百日筑基”和“炼谷化精”这两个过程的而是一开始便直接是寻常第三重的“炼精化炁”。
再看整体的修行修行过程其他内丹流派的练炁士在入门时“精”、“炁”、“神”为“有”“无”为“无”从“精炁神”三者开始练肯定是最好的最入门的同时也是最传统的性命双修。
而三一门则是从“虚”开始练从一个模糊的“无”这种概念开始练没有“合道”只有“还虚”令修者自练成“虚”练成“本源”。
由此便可以看出这整个的修炼过程会有多么艰难尤其是入门之时要让一个刚接触修行的修者领悟“虚”之为何谈何容易?
这也便是为什么三一门历来招收弟子都极为严苛非天赋出众者难以修炼非心性上佳者难以坚持非悟性超凡者难以悟透这也便是“逆生难修”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实际在历史上这种内丹的修炼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在“上清派”的内练里面也是有类似“逆生三重”的内丹法门存在且流传一时……
只可惜在明清时期由于多番动荡导致“上清派”之法随之失传直到后世便只剩下了三一门的《九序心法》为此种修行。
想到这里两种内丹修行法便算是初步对比完毕也正在此时游方的眼皮动了动察觉到了一丝的怪异……
虽然他早便知晓寻常的内丹之术为何也知晓区别但由于一直以来他都只修《九序心法》、练“逆生三重”、沉浸其中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但此刻通过与“紫阳真人”之法进行印证一切便有所不同了。
只是由于本身修为不足、理解也还不够深厚游方只是能抓住一丝感觉却并不能说出得个所以然来……
不过对他而言能抓到这一丝感觉便已经足够于是便立刻趁热打铁开始仔细回想起《九序心法》的具体内容……
……
……
九序之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也!
《易》曰:「艮其背。」
背字以北以肉北方水也。
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之于北方之水焉此为洗心退藏于密是也。
以念止念者盖以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故初学之士先须念诵心法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所谓心之后背之里也。
腔字以肉以空背之空处与心相对略下些所谓虚无之窍。
苟能存无守有念止于背则心常在背矣。
心常在背则自然水升火降浑身调息矣。
这便是九序心法的第一序也即入手功夫谓之“艮背”三一门祖师借“艮卦”以接引初学其意不可谓不深。
在《易经》中“艮卦”的基本象征物象是“山”其基本卦义是“止”而“艮卦”所阐发的是抑止邪欲贪念的道理因此祖师的“艮背法”亦是“安心定神之法”也称洗心涤虑或沐浴之法。
“艮背法”为入门之大法要初学者收拾溢散之心念念归藏于背以念止念以幻灭幻以妄离妄以证得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虚灵不昧之心”。
而这也便是三一门人初入门时所要进行的修行是三一门人领悟“何为虚”的不二法门只有完成这一过程才算是真正入门。
……
九序之二曰:周天效法乾坤立极!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吾身一小天地也。
行周天要聚清气于吾身天地之内以抱神也散浊气于吾身天地之外以炼形也。
周天即行庭效乾坤以立极。
在脐之上约以四指即中腕处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即于土上立极。
觉一金针自后向前相通又从金针帛间默念下脐一寸许向左转东过离又转右向西过坎周而复始。
初小渐大大渐小下不过鸠尾上不过神关。
初用意领火则自转转时意注中立极处顺其自然合其固。
如不转时又须意领数次此乃积精炼气、颠倒阴阳之妙旨。
行之愈熟意至自转而土中之窍虚矣。
《易》曰:「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工夫至者。
然此乃散浊养虚之大法若却病则移心于患处周而转之又散四肢出去则血自流而气自通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