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柏举之战(中)(2/2)
大楚820107、柏举之战(中):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原因很多专家们的分析也很全面不外乎长期征战、政治黑暗、君臣离心、将帅无能、临战乏术等因素但我们将楚国这些弊病放到当时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也有人谈到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国的军事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丝毫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仅从中原诸侯两次被迫与楚国签订弭兵协定就可以看出来当然与吴国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关键在于楚国的国策出了问题——东进之策。
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01年)的时候楚国和吴、越二国还是报团取暖的盟国。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当中原诸侯组团进攻楚国的时候吴国两肋插刀的攻郯救楚非常讲义气。
到了第二年就不一样了。
在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的封锁下楚国的北上争霸一再受阻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江淮流域兼并小国以扩大实力。
可惜的是楚国遇见了刚即位的吴王寿梦。
吴王寿梦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想做一位带领吴国走向富饶、变得强大的明君在以武立国的当下他有二个选择——北上争霸、或者南下伐越。
对于弱小的吴国来说北上与中原诸国争霸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可能实现在这方面楚国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相比而言南下伐越更可靠一点。
但攻打越国也有点麻烦。
越人号称“百越”是一个多源的蛮族统称按现在的说法来解释越国不是一个共和国而是一个合众国越王不光是越国的国君还是整个越族的头。
在斗狠方面越人比吴人更厉害比如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便是由义乌人组建。
如果吴国执意伐越越国便会分裂成很多个小国整天在你国境线上骚扰吴国势必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之中。
比如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对越人也没有完成征服反而成为反秦的主力。
所以为了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南部边境还是有个人稍微管着比较好。
并且从地缘价值上来说春秋时期的越国绝不是如今gdp比较高的鱼米之乡除了沼泽就是猛兽实在不算一个好地方打下来也没什么意义。
这些也是后来吴国无能为力、也不屑于灭越国的原因。
北上还是南下吴王寿梦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
但是楚国叛臣申公巫臣的出现坚定了吴王寿梦想都不敢想的尘封已久的另一种思路——西破强楚。
虽然楚国东向发展也引起了吴王寿梦的警觉和不安只怕有一天连自己也会被吞并但楚国可怕的战略纵深和曾经盟誓的约束使得吴王寿梦迟迟没有与之为敌的打算。
两难之际基于中原政局考量、急于复仇的申公巫臣在晋国的授意下出使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然后“教之叛楚”——左丘明的这个“教”字包含太多意思。
一个“教”字道尽申公巫臣苦口婆心教唆吴王寿梦叛楚时的甘难也道尽对于弱小的吴国来说下定这个决心时的勇气和艰难。
可以想象申公巫臣说服吴王寿梦叛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楚国的东进之策——严重威胁了吴国生存空间也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为了争夺江淮地区的绝对主导权吴国开始主动与楚国为敌。
后来楚平王“复陈、蔡”的举动释放了一个更为强烈的信号——放弃中原全力东进。
在这种形势下两国利益发生直接冲突又得伍子胥、伯嚭等人推波助澜使吴王阖闾发动了势在必行的柏举之战——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
所以楚国的失败除了内忧外患之外国策的出台也是重要因素。
接下来分析下这场被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认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吴国是怎样打胜的。
吴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伐楚。
从申公巫臣的“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到伍子胥的“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从公元前584年的“州来之争”到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从攻徐伐钟吾到灭徐灭钟吾;从扰楚到疲楚……
八十年来吴国心无旁骛、上下齐心以伐楚为百年大计高度的敬业精神打不胜都有点说不过去。
换做你不要八十年八年就可以做成一件事。
又因为有晋国的照顾吴国的外围政治风险较小加之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很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军事。
吴国的发展一直和军事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