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楚共王(2/2)
大楚82071、楚共王: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虽然晋悼公没有学齐桓公打出“攘夷尊王”的政治口号但是晋悼公从小就待在王室师从单襄公。
单襄公在当时很有名气有“名门先知”之称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言晋悼公“兼君、相之才”有争国之望也揣窥晋之心这等于说把中奖号码提前公布所以晋悼公初政就“华夏尽附”。
晋悼公也很争气亲政十一年便十一合诸侯其中兵车之会就达七次效率比齐桓公还高。
与此同时晋悼公积极联系吴国“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把先进文化带入生产力落后的吴国然后“教之叛楚”使得楚国两面环敌深受掣肘之苦。
最后制定正确的制楚策略。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去其“势”疲劳敌军体力动摇敌方意志敌势弱我自然强。
损其“力”使其力不能支彼消此长胜券在握。
故《孙子军争》篇有言:“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在实际操作中荀罃“三分四军”同时也三分诸国兵力在“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的指导思想下屯兵郑地虎牢以晋之一军牵动楚之精锐轮番更换以逸待劳。
后来在郑国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晋联军和楚国在一年之内三次构兵晋国三驾虽未与楚国实际交兵但三度诱使楚军主力徒劳往返致使楚国在频繁的运动战中白白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终楚国求战不得求息不能频于应付心力俱疲晋国也实现了不战而自胜、郑国不攻而自归的目的。
随着“萧鱼之盟”的签订郑国这道最后的防线彻底瓦解楚国终于放弃了北上中原野心列国最强的霸业也随之告终。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论持久战》
“萧鱼之盟”后的第三年楚共王郁郁而终年四十一在位三十一年。
楚共王接手底子很好他的父亲楚庄王给他留下了一个强盛的楚国但“少主社稷”被把持朝政的两个王叔子重和子反坑了不少。
一是两人不顾楚共王劝说合力诛杀申公巫臣族人令其楚才晋用教吴叛楚于是“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导致楚国“一岁七奔命”极大遏制了楚进军中原的势头。
二是子反醉酒导致了鄢陵之战的失败奏响了楚国霸业最后一个惨痛的休止符这是楚共王引以为耻的事情到死都不肯原谅自己。
好不容易熬死了子重和子反又碰上了不出世的天才君主——晋悼公楚共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晋悼公一次次的召开武林大会而自己又无能无力。
所以说楚共王这一辈子还是很压抑的。
楚共王重病卧床自知不久人世对诸大夫说道:“寡人年幼的时候就做了一国之主受教育时间短暂(‘未及习师保之教训’)因此缺乏德行而在鄢陵打了败仗让社稷蒙羞。”
“由于诸大夫同心同德我才能寿终正寝得以善终已是福分不浅。在祭祀安葬的的时候请为我谥做‘灵’或者‘厉’吧这样我也好在祢(ni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庙中追随先君。”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面对唯一一个在死前给自己“下谥”的国君大夫们选择装糊涂没有人回答他的话(“莫对”)在他们看来温文儒雅的楚王不仅是他们的领导也是一个让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
有一个关于楚共王的故事名字叫做《楚弓楚得》——有一次楚共王带着一把名弓去云梦泽打猎不慎把弓遗失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共王却阻止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一向瞧不起南蛮的孔子听到这个故事不服气的说:“楚王心胸仍不够宽广没有尽到仁义不如说‘人遗弓人得之’、去掉‘楚’字更好。”
老子耳闻此事隔空对孔子喊话:“干脆把‘人’字也去掉。”
这则故事在《公孙龙子迹府》、《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说苑至公》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表达了楚共王作为楚王以国家为一体的爱国爱民之心和君主的宽广胸怀。
一个故事不能有力证明但我们也可从其对待俘虏荀罃、叛臣申公巫臣和败将子反来了解楚共王是一个公平而心胸宽广的仁君。
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去世安葬前令尹子囊和大夫商量谥号。
大夫说:“国君已经有过命令了让我们在‘灵’或者‘厉’中选一个……”
子囊打断大夫严厉说道:“‘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
随即面向诸大夫悲痛道:“国君生前是以‘恭’的语气来命令我们的反之我们怎么能不用这个字呢?请谥做‘共’(通假‘恭’)。”
大夫从之。
既过能改曰“恭”。
关于楚共王的一生在此借用明朝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予其的评价这也是他自己一生中对古人的最高评价——“乃沧海之胸襟。”
无愧楚庄!
但也就是他仁慈的沧海胸襟造成身后诸子争位内乱喋喋不休楚国中衰。
——本章完——